Menu
Your Cart

[專訪] 歌唱的魔術師-資深配唱製作人謝文德專訪

[專訪] 歌唱的魔術師-資深配唱製作人謝文德專訪
In Stock
[專訪] 歌唱的魔術師-資深配唱製作人謝文德專訪
  • 名額狀態: In Stock
已售出:0 套
瀏覽人次: 6393
NT0
未稅: NT0

「唱功」到底是什麼? 
呼吸、發聲、共鳴該如何練習與掌控?
咬字跟情緒該如何拿捏才能唱出真摯的情感?

進到錄音室要如何引導演唱節奏、找到歌手的最佳狀態?
如何編輯才能讓主唱的聲音更加精緻、更加動聽?
遇到演繹力欠佳的歌手又該如何「遮暇」?

謝文德老師入行已20餘年,自1990年代開始從事流行音樂錄音室幕後演唱工作,專精於 Vocal 演繹、歌手培訓,並擔任配唱製作人、和聲等工作,其中更有一項驚人記錄為:擁有超過2萬首的錄音作品、實際錄音時數超過4萬5千小時。透過此次文德老師的專訪,將深入了解「配唱製作」的職人精神與實際工作面臨的挑戰,帶你一步步揭開歌曲動人的神秘面紗




Q1:老師除了是一名優秀的歌唱指導外,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歌手,熟諳流行歌曲演唱發聲原理與運作,也能夠在配唱的過程中給予歌手最直接的引導,然而實務上並非每位歌手都是技巧純熟的演唱者,能不能請老師分享幾個配唱時的常見狀況以及因應原則?


​在錄音室裡頭狀況有千奇百種,最常遇見的其實就是「歌手不曉得怎麼唱」,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很依賴配唱製作人、不斷地詢問該怎麼唱比較好,此時配唱製作人會因應不同歌手的程度、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提供不同的引導。我曾經配唱過一個歌唱選秀節目出來的歌手,他的唱功其實非常好,可是進錄音室一唱卻完全變了一個人,原因是過去在比賽當中唱的都是別人的歌,所以有模仿、投射的對象,比方說我知道這個地方要「滑音」是因為原唱歌手已經幫我做好了,所以我跟著「滑音」;這個地方原唱有唱一個「假音」,所以我就跟著唱「假音」;這邊原唱有唱「氣聲」,那我就跟著唱「氣聲」,但是當成為歌手、面對一首全新的歌曲時,這個新歌是沒有模仿對象的,歌手本身得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演唱方式,但最重要的第一步還是得要先讓歌手開口唱,再從他的音色、詮釋中,去雕塑出最適合他的樣貌

​配唱是一個極度仰賴「信任感」的工作,
配唱工作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即使製作人再會唱、也永遠無法幫歌手唱,你得想辦法讓他自己唱出來,在互動過程當中,因為你懂唱歌、你懂後續編輯的重點、你知道哪一句的語氣是對的、你知道哪個 take 或哪個字可以剪過來用,才有辦法在過程中有效引導,甚至激發歌手更多創意與發揮。



Q2:誠如剛剛老師所提到的,歌手本身可能對自己的聲音表現跟掌握度還不是那麼熟悉,那在這樣的情況底下,配唱製作人是試著從它唱出來的語句裡頭找到聲音的特色嗎?可以透過什麼具體且有效的方式來引導?


通常唱片公司或是企劃人員會為歌手設定一個樣貌,例如應該是以搖滾歌手、清新派、浪漫派或迷幻派等方式呈現,選過來的歌原則上會符合設定的方向,配唱其實就是照著歌曲的樣子去執行。我不太認為配唱製作人需要特地幫歌手設計一些技巧,例如說氣聲、假音、抖音或是 Vocal Fry(哽音),這是歌手本身就要去做的,尤其如果今天是一位需要比較多技術指導的歌手,其實你教他這些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做到了其實也不像,並沒有太大意義。我通常比較在意「音樂性」的情緒,在歌手演繹「情緒」時,最容易碰到的困難就是配唱製作人的畫面跟歌手的畫面不一樣,所以唱出來的可能就不盡如你所想,那這時候該依歌手還是聽製作人的呢?

音樂的「畫面感」很奇特,它沒有形狀、沒有實體,唱出來的東西都會變成抽象的概念,例如它會變成顏色、變成溫度,你喜歡它冷一點、暖一點、硬一點、軟一點,這個標準很難具象化,因此不容易跟歌手達成共識,那到底該如何做出「情緒」這個事情?情緒的來源是什麼?是來自你本身的感受嗎?其實並不是。

在華語流行歌裡約有 80% 是情歌,情歌裡 90% 講的都同一件事情,不脱我離開你、你離開我、我想念你、你想念我,所以我不太相信歌手每次都能用不同的情緒去唱這些相同的歌曲,久了之後情緒會固定、肌肉會產生疲乏,也因此我認為大部分歌手唱歌時那個情緒通常都不是真實的(當然也是有對歌曲有特別的認知、非常優異的歌手)。音樂最重要的部分在於它是個「樂句」,透過「連結」讓樂句順暢,而連結來自於「動態」。通常歌手都知道我唱歌某些地方要用力、有些歌則要輕一點,但輕重並不是用力,輕重的意思是你必須讓這個字有感受、才會形成這個字的力量。總結來說,強弱的規則有三條:長拍比短拍重、正拍比反拍重、pick-up 不要太重。(欲知詳情,請參考【配唱製作實戰研習營】

Q3:確實華語歌曲在咬字跟發音上有其獨特之處,是不是也請老師談談華語歌曲在演繹、發音上面獨有的一些特性或慣性,讓大家聽完可以實際落實在演唱跟配唱上?


中文的發音很困難,中文字是「單音獨體」,單音獨體的意思是指「一個字只會裝一個音」,很早以前的中文老歌一個字會唱好幾個音、不斷地去連結,在字的轉折當中產生流動的美感,可是現在的歌不流行這個,現在的流行歌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字就必須裝一個音,但偏偏中文字單音獨體,因此出現了很多有趣的挑戰。例如以「轉」這個字為例,你以為「轉」只有一個音嗎?拆解之後會發現它其實是由五個動作所組成:唇齒音、ㄓ 、ㄨ 、ㄚ 、ㄣ,出現在慢歌時一個字可能有 0.5 秒的時間去處理、還能輕鬆地把它咬完,但如果是在快歌裡該怎麼辦?要如何在這麼快的時間內去執行這個字的動作?這就是中文字最難的地方。

咬字到底有多重要?中文字如果很精確地去計算的話有 12 個母音,分別是 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ㄛ ㄢ ㄣ ㄤ ㄥ,還有一些字會停在 ㄧ ㄨ ㄩ ,嚴格來算的話這 3 個也算是母音,在演唱當中我非常強調「複音母音」這件事情,複音母音最難的部分在於它咬不完全,我曾經算過大概有超過 1/2 將近 2/3 的字是複音母音(你知道 ㄝ ㄟ 兩個字分別怎麼念嗎?),複音母音其中有一個規則是會讓你的口腔收回來,比方說「ㄤ」這個音,發到最後你的舌面會貼住你的上顎,那這個動作有什麼好處?我在教唱的過程一直強調,唱歌需要把你的聲音盡可能放在江湖上人稱的「頭腔共鳴」或「混聲區」,透過複音母音的運作,用接近第二個母音的位置去發音,聲音就很容易上到你的鼻腔,這其實就是最好的發聲方式,一來是節省氣息、二來是可以讓你的聲音往前、往上提、pitch 就不會掉,這是非常有趣的身體氣息運作邏輯,只要分別把母音、子音處理好,唱歌就不會太難聽。


Q4:「配唱製作人」這個特別的身份其實並不多,老師覺得一般製作人跟配唱製作人之間有明顯的差距或是門檻嗎?剛剛老師提及的其實很多是唱歌基本功,不懂得技巧或是自己無法唱歌是可以擔任這個角色的嗎?


我認為製作人最起碼要「懂唱歌」,要知道整個發聲的原理、要知道歌手現在遇到什麼狀況,但要聽得懂,關鍵還是在「耳朵」而不是在喉嚨,你得聽得懂現在歌手遇到的問題,例如他現在沒力、氣很鬆、或是喉嚨啞掉的原因,你必須要理解歌手現在遇到的狀況,並且提出解決方法,這是配唱製作人需要做的工作。也由於科技的進步、或是說錄音技術的改變,讓現在的音樂變得越來越精緻、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現今我們追求的除了「精神面」的東西以外,也會追求很多很細緻、很細微的細節,也因此你更需要懂得唱歌的原理。

我認為配唱製作人本身還是要能唱歌會比較好,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遇到的歌手通常不是大牌歌手,像阿妹、A-Lin 這種等級的歌手通常不會放你手上,這類型的歌手基本上製作人只要跟她溝通歌曲的內容與方向,她自己就可以做得很好,而這樣的溝通關係就稱做「配唱製作」,但往往我們遇到的歌手通常不是需要「配唱製作」,而是「配唱指導」,所以配唱製作人的身份其實有時候不是個 Vocal Producer,可能是個 Vocal Director(像是戲劇導演一般),或甚至是一個 Vocal Coach(像是教唱老師一般),舉例來說,經常會聽到製作人希望歌手唱得再有力一點,此時歌手如果不懂得怎麼做,就會開始用力一直唱、猛唱、唱到啞掉還是唱不到希望的樣子,如果你今天是個不會唱歌的製作人,其實就會很難去教會歌手怎麼唱歌。



Q5:如同老師所提到現在是科技的時代,音樂製作其實非常仰賴後製,特別是對 Vocal 的呈現有更高品質的要求,想請教老師在配唱過程中,比較建議在一邊配唱的同時就去選擇合適的 Take,或是說一次讓歌手進去錄好幾個軌道,再自己慢慢剪輯、挑選?


每個製作人的做法不盡相同,我知道有些人是習慣邊唱邊編輯,也就是說先讓歌手唱這一句或是這個段落,唱完之後馬上開始編輯、開始補唱,補完第二句覺得不錯再選出不錯的 Take 再繼續編輯,這個作法對製作人來講很有成效也很有效率,因為歌手唱完的瞬間我也下班了,可是對歌手來講不好、出來的東西不會好聽,因為它沒有情緒的連貫性,你會發現這些情緒它還是假的。

我前面有提到,雖然歌手所唱的情緒大多都是假的,但你還是會希望引導出歌手身體、心裡面最深層,他可能不願意、不輕易示人的那一塊情緒,就像一個導演一樣,引導歌手做出一些他可能不太願意做的事、把他給挖掘出來,我還是會希望歌手能夠唱出一個很連貫的東西。



假設這位歌手的能力只能很完整的唱完一段,錄到這個好狀態時你就不應該停下來,唱歌時歌手的身體是有慣性的,他的情緒也有慣性,會一直滑動、不斷地往前行,直到他停下來的那一刻你才可以喊休息,這是配唱製作人在掌握歌手情緒的時候需要學習的能力。歌手什麼時候該出來休息、什麼時候不能出來休息,你必須要很堅定地立刻判斷,而這個時間不能超過 10 秒,因為歌手可能 30 秒不到情緒就沒了。在錄音室的另一頭,你其實可以很明顯感受到他的麥克風位置已經不對了,因為那休息的幾分鐘他不會站在原地不動,可能會想要去喝點水、晃一晃,一回來麥克風位置就跑掉了,真的就是那一點點時間的差別,歌手情緒、呼吸、整個思路被打斷了,這就是一個很可惜的配唱。

我覺得應該讓歌手一直維持在一個「Zone」、非常優越的狀態,在這個狀態裡用最快的效率把事情推進,而不要只是貪圖自己方便,暫停聽一下、調一下才繼續錄下去。以我的配唱經驗來講,我會用整首歌去思考這個過程、盡量讓歌手進入狀態,開錄前寧願花兩個小時跟歌手溝通(其實通常是聊天),讓他開始對你產生信任感,針對你對歌曲的詮釋、你的邏輯、甚至思想做溝通,花一些時間讓大家對這首歌的看法一致,再來你可能只要花 20 分鐘就能把這首歌全部收完,我的真實工作情況也大多是如此,我不會不斷地堅持,讓歌手一直 ㄍㄧㄥ 著不斷地唱,因為往往唱到最後會發現,你工作了六個小時的成果還不如你最後面的十分鐘。配唱其實是在越短時間內完成會得到越好的作品,花越長時間的成果越是零碎,你拼湊出來的東西其實連自己都清楚那是一個不真實的東西

Q6:老師過去有配唱過形形色色的歌手經驗,除了實力派 Solo 唱將也有偶像團體,比方說 5566、F4、還有韓國一線天團 Super Junior 等等,但團體跟個人畢竟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可以也請老師分享一下在「團體組合」跟「個人歌手」的配唱過程中有什麼異同嗎?需要特別留意哪些部分?


團體的配唱其實比較難的地方在於:並不是每個成員都很能唱,通常成員會分為主唱、Rapper、合唱,或是顏值擔當、Vocal 擔當、什麼擔當這樣子,偶爾還是有些人會有 Solo,這裡 Solo 的唱法我認為跟一般的主唱是沒有兩樣的,就是儘量表現 Vocal 的特色,難是難在如果「齊唱」的時候該怎麼辦?大家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在齊唱的段落做了一個非常強烈表情,這個表情是會被削弱還是放大?它的存在意義並不像你在 Solo 的時候那麼獨特,它反而會變成一個非常突兀的東西,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你的表情經過累積,Dubbing 一下聽起來或許還可以,但唱了 50 遍表情其實就不見了,它並不會等比放大,1+1 不會等於 2,反而隨著1+1+1+... 就不見了,「表情」它是會被稀釋跟被弱化的,就好比你加了「柔焦」進來它就會沒有稜角一樣

在累積許多團體配唱經驗後,我的作法通常順序是這樣:第一個是必須要採譜,採譜的用意是避免你自己也記不住,這個時候要做滑音、這個時候要做倚音、這個時候要做轉音、這個時候有沒有切分音、這個時候有沒有需要停頓、煞車的動作,你必須把每個小表情全部都記住,然後讓歌手依樣畫葫蘆,第一個進去唱的,後面就必須全部都跟他一樣,不能夠有太個性化的表現,如果有些人這個地方有滑、有些人沒滑,你會發現結局是一團亂,更不用說唱 Swing 或是 Shuffle 那種歌曲,那個恐怖的程度又更難想像,因為每個人對 Swing 的律動感都不太一致,這個是比較困難的部分。二個是我會錄一個 Vocal Guide,所有團員以我為標準、對著我唱的位子去 Follow 那樣子的 Groove。總結來說,團體的配唱,獨唱的部分跟一般的獨唱是一樣的;只要有牽涉到合唱或和聲的部分,作法必須是突顯每個人音色的獨特性、可是統一每個人的表情


Q7:最後請老師以一句話總結「配唱製作人」的工作,以及老師認為的配唱職人精神為何?


我用同仁堂的格言來總結:「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修合無人見」就是說你在做什麼其實沒有人知道,你可能為了某個字一直在糾結,是選這個 take 還是那個 take 好,可能光那個字就花了半個小時修整。可是「存心有天知」,我常常開玩笑音樂就是良心事業,因為你做什麼沒有人會知道,做音樂好像一直都是這樣子的一個過程,就是音樂人一直默默地在為音樂做一些連自己都不曉得為什麼要這樣做的事情,可是做得很開心。

配唱是一個極度花時間的工作,無論是在配唱的過程,或是在配唱之後的編輯,你必須非常有熱情、你一定要很喜歡唱歌、你要熱愛音樂,這是最重要的。


訪談、編輯:卓怡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