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奏樂器編排

伴奏配器如吉他、鋼琴、鍵盤(Keyboard)、弦樂等,在編排上因其旋律性較強的關係,可以發展成各式各樣的編曲方式。因此編排伴奏樂器前,須先留意以下三項要點:


1.編曲不能僅是單純伴奏而已

若要將Demo完整編曲,我們強烈建議不能僅僅做出單純的伴奏,例如:編曲內容中,每種配器只做和弦伴奏,或是樂器的伴奏旋律線與主旋律一致,那就無須進行完整編曲,只要使用

Demo伴奏就好。因此,請避免在編曲時做出「使用主旋律與和弦就能完整演奏」的編曲內容,否則將會是一場災難。


2.用旋律線思考

如單元2-1所提到,編曲是不同的旋律線條互相搭配交織而成,而搭配著主旋律(Top line)的伴奏旋律(Melody Line),又可以在編曲時以「主奏」與「伴奏」做分別,以下將用

Alicia Keys(艾莉西亞‧凱斯)所演唱的《No One》說明。

(1)主奏

主奏樂器通常能夠代表整首編曲的主要概念,例如:在《No One》前奏到第一次副歌結束時,以鋼琴的琶音維持整首歌曲的進行、貫穿整首歌曲的伴奏,可知此段編曲的主奏樂器即為

鋼琴。

直到第一次副歌結束後的4個小節過渡段落,主奏樂器換成合成器,並重複與前項主奏樂器相同的主題樂句;而在歌曲尾奏時,主奏樂器又換成貝斯的獨奏(Solo),因此主奏樂器是可

以隨著歌曲時間而進行改變的。

(2)伴奏

伴奏與主奏樂器的不同處在於,伴奏樂器多扮演點綴、裝飾的角色。例如:在第一次副歌中,每個小節的第一拍或第四拍,會有銅管(Brass)樂器演奏一顆單音,以及自第一次副歌

後,加入合唱(Choir)作為襯底的高音(High Pad),和第二次副歌後,加入木吉他的刷弦點綴等。雖然不一定會讓聽眾一直察覺它們的存在,但卻能為歌曲增添風味,並將層次向上

推進。

雖然主奏與伴奏樂器的分別已漸模糊,但仍可進行區分。若為歌曲編曲的主幹,可視為主奏樂器;若為歌曲編曲中的點綴,則可視為伴奏樂器。若少了主奏樂器,會讓歌曲聽起來支離

破碎而不連貫;少了伴奏樂器,將會使歌曲聽起來略顯無趣。下表為《No One》整首歌曲的主奏與伴奏樂器差異,各位不妨也嘗試找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曲來列舉比較。

 94.png


3.用音高觀念思考

誠如單元2-1所述,透過編曲能豐富歌曲的聲響,就如同在黑白線稿塗上色彩一樣,若畫布同一處混合許多顏色的話,可能會造成顏色混濁而不好看。將此道理套用到編曲,若編寫樂器

的位置——「音高」太過相近的話,也很容易發生類似的衝突情況,因此,以「音高」的觀念出發編寫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需要哪些配器?

如果要避免聽起來太過雜亂的話,請先思考「哪些配器是不需要的」。若發現部分配器可有可無,請大方刪減,此舉不但不會影響歌曲,還會讓歌曲聽起來較為乾淨且不混雜。

(2)和弦配置(Voicing)

若有多項配器,須注意這些配器在同音域內的聲音是否會互相干擾,想讓伴奏內容豐富而不雜亂的常見方式為「改變配器的和弦配置(Voicing)」,此舉能讓不同配器在同一個和弦

中,以不同的和弦排列及彈奏方式,減少配器互相干擾。

以下圖中A-#Fm-D-E(sus4)為例,如果吉他與鍵盤都彈奏相同和弦,就容易發生頻率衝突的情況。因此透過Voicing的編排,可由鍵盤主要負責打底,彈奏根音、和弦,並由吉他主要

負責彈奏和弦的三音、七音,如Amaj7、#Fm7等,這樣就能減少聲音衝突混濁的影響。

除了彈奏不同的組成音╱排列以外,也能透過演奏方式的不同,來改變和弦配置。例如:吉他以高把位及差距較寬的組成音彈奏、鍵盤以較低且在八度音範圍內彈奏,透過演奏手法將

音高分開。

 95.png

4.從音色觀念思考

若是在音高上無法避免配器用音重疊,最後仍可透過音色調整。音色與頻率有明顯關係,即便同樣音域的聲音,也能透過調整頻率,減小配器衝突的影響,不讓聲音更加混濁。

因此在調整不同伴奏樂器間的音色時,請以「互補關係」作為調整依據。若某項樂器的音色尖細明亮、集中在高頻,則另一項樂器音色應朝向低厚沉穩、中低頻方向設計。

例如:歌曲中若是同時存在銅管(Brass)與電吉他的話,因為銅管的音色較為突出且難以變更,建議電吉他的音色設計應避免增加過多中頻,避免聲音太突出而與銅管衝突。

而鍵盤與吉他並存時,可讓鍵盤以中低頻、不明亮的沉悶音色做和弦墊底;吉他則可將音色調得較為尖亮,或將原本彈奏的把位換成較高把位,並負責伴奏樂器的內容如裝飾音、主題

樂句(Riff)為主,避免音色互相衝突。

 96.png

透過以上四項伴奏配器的編排要點,也一併整理出流行歌曲常見的配器與編寫方式。針對不同伴奏配器經常使用的編曲手法,可作為編曲時選擇的依據。

 9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