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副歌旋律

創作旋律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但想必各位在寫歌時,常常會將第一個想到、覺得最棒的旋律放在副歌吧!副歌是聽眾最容易記住,也是決定歌曲是否引起關注

的最重要段落,因此各位可以嘗試「先完成副歌旋律的創作」,將歌曲的精華好好雕琢一番。

想創作出深植人心的副歌,在旋律上必須成功引起聽眾的注意,並使其深植於聽眾的腦海。要讓副歌旋律深植人心的要素有兩項:

(1)旋律能夠預測、好記

(2)旋律激昂且撼動人心

若要讓旋律好記,則須注意以下元素:

 

1.音符長度設計應易於演唱

華語發音不如英文音節短又快,因此搭配旋律時很難密集、快速地完整發音,且即便能夠快速地完整發音,聆聽時也會很難理解,因此華語歌曲常以八分音符為

主體譜寫旋律,盡可能避免一長串十六分音符的出現。



 

 

2.讓副歌旋律可被預測,卻不可被完全預測

若要使旋律容易被聽者預測,最重要的一點即是「有規則」。例如:旋律音符間距相近,而不會有音程大跳等捉摸不定的走向。但若容易預測又會顯得太無趣,因此可

適時加入一、兩個不容易預測的音符,例如:下圖圓形圈選處,即能讓旋律增添一點變化,而變得有趣!



 

 

3.透過上行旋律,製造歌曲激昂感

透過旋律上行產生希望、激昂、刺激感。例如:下圖方形圈選處,從第一小節就可以看到,音符旋律從下往上行,並且在第二小節到達副歌旋律中的高音群,接著又以模進手法

再次讓旋律往上行。



 

 

4.掌握副歌的「四句原則」

大部分副歌都是由四句旋律所組成,其中會有主題搭配動機設計的變化。例如:下圖中的旋律,前兩句為重複相似的樂句,可讓人增強對於旋律的印象;而第三、第四句則設計新樂

句,並製造再次銜接第二遍副歌的旋律。



 

按照四項原則設計旋律後,再更動其中幾個音符,如下圖圈選處,讓整體段落聽起來更有趣,就可以簡單地完成整段副歌旋律了!


創作副歌以外的旋律

完成副歌的旋律後,接著可再進一步完成副歌以外的旋律,通常為「主歌」、「導歌」、「橋段」三個段落。除了不能比副歌激昂以外,這三個段落亦須具備「可辨識的差異」,因

此每一個段落都有共同與不同的創作要點。

 

1.「主歌」創作要點

主歌是一首歌曲中第一段具有旋律的段落,就如同文章「起承轉合」的「起」。而旋律編寫時格外著重於「鋪陳」與「推進」,因此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1)使用的音高應低於副歌

(2)以「反覆」、「模進」的動機設計旋律

主歌的旋律分布可參考右圖,充分利用以上兩項要點,達成「鋪陳」與「推進」的效果。若是與副歌銜接順暢的話,甚至不用加入導歌段落,也能讓歌曲情緒完整。

 

2.「導歌」創作要點

導歌存在的主要目的是順利銜接主歌與副歌,若要創作導歌則須簡短,長度不宜超過主歌、副歌,否則會使歌曲顯得太複雜,反而不容易被聽眾記住。



 

 

3.「橋段」創作要點

橋段的主要存在意義為「調味」,由於副歌旋律已經重複多次,為了讓旋律更加有趣而不無聊,因此必須透過橋段,製造與其他段落不同感受的旋律。

也為了製造不同感受,橋段必須更換旋律主題。至於旋律主題的改變,可由以下三項著手。

(1)轉調

轉調一定能造成聽覺上的巨大差異,如轉成不同大調、小調、其他調性。例如:史密斯飛船(Aerosmith)的《I Don’t Want to Miss a Thing》中的旋律原為D大調,但在橋段中卻轉

換成C大調,以製造不同的聲響效果。

但切記不要為了轉調而轉調,仍須以個人感受來判斷歌曲適不適合轉調。

(2)音程設計

在音程設計上,橋段會與其他段落具有明顯的差異,而造成差異的方式有許多種,如極大音程跳躍、在高音群(但最高音仍在副歌)徘徊。例如:右圖模仿艾怡良的《寂寞無害》橋

段,畫下旋律音高分布,可以作為各位編寫橋段的參考。


 

(3)旋律線條

綜合上述提及的轉調與音程設計,其實創作橋段的核心即為「製造旋律線條的差異」,能夠讓聽眾產生「這段好像和前面不太一樣」的感覺。例如:下圖完整畫出整首歌曲不同段落

的旋律線,即可觀察不同段落旋律的編寫走向,作為整體歌曲旋律線寫作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