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著做就0失誤的音樂製作法_EP.29 為什麼要混音?
第四章 強化創作的音樂性——混音篇
當歌曲已經具有完整的樣態,
仍須透過後續的混音處理,才能強化音樂的品質。
混音是一門藝術性的工作,
最大目的在於「強化歌曲的音樂性」,
能讓舞曲的節奏更動感、抒情歌的副歌更令人感動。
混音階段的工作既龐雜,也非常需要邏輯性,
如能建立自己的混音樣板、設定工作時的音量、
決定哪些聲音為重要角色、快速完成初步混音、
並建立混音的群組順序,將有助於提升效率。
為了提升混音效果,還可善用效果插件(Plugin),
調整頻率如EQ、動態控制如Compressor等,
甚至透過殘響(Reverb)與延遲(Delay),模擬空間感,
這些都是讓歌曲聽起來更為自然的關鍵要素。
混音如何影響聽眾對音樂的感受?
完成詞曲創作、編曲、錄音後,歌曲已經具有完整的樣態,但仍須透過後續的混音處理,才能更加凸顯歌曲的音樂性,也更加強化音樂的品質。首先我們就來談談,混音究竟如何改變
聽眾對音樂的感受。
聽覺特性——人耳的聽覺範圍與聽覺響應
人類的聽覺是有限制的,一般來說,人的聽覺範圍限於20Hz~20,000Hz(單位為頻率);實際上,多數人的聽覺範圍會再更小一些(約莫在40Hz~17,000Hz左右)。因此在混音時須
留意「有哪些頻率是人聽不到、且不必要的」(可參考單元4-7的解說)。
而人類的聽覺也隱藏了許多玄機——「人類對不同頻率的聽覺敏感度是不一樣的」。例如:在同樣的音量分貝(dB)下,高音聽起來比低音還明顯且大聲。針對人耳對於聲音的敏感
度,可參見下圖。
左頁下圖表示人耳需要有多大的音量(Y軸數值,單位為dBSPL),才能感覺聲音有多「響」(可稱為響度,為各條曲線,單位為phon)。例如:人耳在3,000 赫茲的頻率(3k Hz)
時,至少須有0dBSPL的音量,才能感覺到聲音的存在,即最低值0 phon 響度。若在50Hz 聆聽最低響度,則至少要超過40dB-SPL 的音量,才能讓人感受到,因此可整理出以下結論:
(1)1k Hz以下愈低的頻率,需要愈大的音量,聽起來才會一樣響(響度一樣)。
(2)人耳對3k~5k的聲音最敏感,在此頻率微幅調整,也會大大影響聆聽的感受。
(3)6k Hz以後,人耳對聲音的敏感度,會變得愈不靈敏。
由此可知,除了調整配器音量的大小比例,透過對單一聲音的頻率調整搭配,以及調整聽覺較敏感的頻率段落,能讓人聲、主要配器聲響更明顯而不被遮蔽。
此外,頻率的調整也延伸了許多調整方式,如頻率調整等化器
(EQ)、動態(Dynamic)控制等,後面將會詳細提到相關原理與做法。
混音如何讓創作更動聽?
混音不只是技術工作,同時也是發揮藝術性的專業,這是因為混音最大目的在於「強化歌曲的音樂性」。例如:讓舞曲的節奏更加動感、讓抒情歌的副歌更易令人感動、起雞皮疙瘩
等。因此混音時須達成以下目的,才會讓歌曲更為動聽。
1.讓配器之間的聲音比例平衡(Balance)
調整配器之間的聲音比例,以確認歌曲中的角色與輕重地位。其中最直觀的調整方式為「調整音量比例」,妥善調整音量比例,將有助於後續混音的時間與工序分配。
在調整音量比例上,並沒有一定標準,但從「歌曲主角須被凸顯」的思考方式下,常會趨向於以下關係:
主旋律>主奏樂器>鼓組>貝斯>伴奏旋律樂器>襯底(Pad)>氛圍(Ambience)
2.讓整體歌曲聲音清晰不混濁
一首歌曲在多達數種配器,以及數十條、甚至百條音軌的情況下,勢必得讓每種配器與音軌的聲音定位明確,才不會讓歌曲聽起來雜亂無章。因此必須調整以下兩項元素,避免配器產
生遮蔽效應,才不會讓聽眾感覺音樂混濁,影響聆聽情緒。
(1)頻率:讓每種配器能夠在聽覺範圍內取得平衡
(2)聲相:明確定出配器的左右位置,減少聲音位置的干擾
每項樂器都有屬於自己的頻率,可參考下表作為調整依據。在單元4-7中也會列舉部分樂器,來說明不同頻率具有哪些聲音特色。
至於聲相如同單元3-3中所述,在歌曲以雙聲道(Stereo)播放的前提下,聲相位置的不同,會讓聲音更有臨場感,亦能避免聲音從同一個方向傳來,造成聆聽時感覺混亂。
聲相的擺放沒有定則,但通常「愈是重要、愈為歌曲根基,愈會擺在中間,其餘則擺放至左右兩側」。例如:將鼓組、貝斯、人聲主旋律擺放在中間,而其他可作對稱性的伴奏樂器即
可往兩側擺放,此舉亦可使兩個頻率衝突的配器分開,降低遮蔽效應的影響。
3.透過聲音效果強化音樂性
除了調整頻率與聲相以外,還有幾種常見的效果,可強化歌曲的音樂性。
(1)空間系效果
模仿不同環境的聲音所產生的殘響(Reverb)與延遲(Delay),為音樂賦予空間感、深度、深邃感等效果,尤其在抒情慢歌時,更可讓人明顯注意到空間系效果的存在。詳細內容將在
單元4-9中說明。
(2)動態效果(Dynamic)
透過音量動態範圍的控制, 如壓縮(Compressor)、延展(Expander)、門限(Gate/Limiter)、破音(Distortion)等效果,改變配器音色、調整各配器平衡、強化歌曲動感等,詳
細內容將在單元4-8中說明。
(3)調變效果(Modulation)
透過音高、音色的調整與混合,製造出豐富的聲響,如和聲(Chorus)、鑲邊(Flanger)、移相(Phase)等。
(4)各項效果混合使用
除了將以上效果混合使用以外,還能透過即時調整製造出特別的混音方式,如後面將會提到的自動調整(Automation)、側鍊壓縮(Sidechain Compression)、界外立體聲等效果,
詳細內容將在單元4-10~4-13中說明。
標籤:
MusicproductionE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