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現有的設備進行混音?

混音雖然是一門藝術性的工作,但仍須軟硬體協助。現在的軟體技術已臻成熟,大家也不必懷有「硬體優於軟體」的堅持,畢竟硬體除了價格昂貴、需要維護、電力與空間的要求皆遠

大於軟體,所以當各位在自家混音時,就先放心地使用軟體,把混音效果做到最好即可。


1.空間環境

混音時的聆聽會受到空間極大的影響,如果各位的空間沒有經過設計,可從以下兩點著手改進:

(1)減少反射、低頻過多等聲音干擾

(2)了解環境中哪些頻率過多或過少

例如:在房間進行混音時,就可以透過傢俱、吸音棉、低音陷阱等物品擋住房間角落、死角,減少容易積累、反射聲音能量處,以減少反射影響。

即便降低聲音干擾,仍須留意哪個頻率聽起來會太突出或太少,建議透過喇叭校正軟體如ARC System 2,先將專用的校正麥克風放置於監聽喇叭之間的正中央位置,再調整軟體將過多

或過少的頻率補正回來,讓聆聽者可以聽到正確的聲音。

 141.png


2.監聽設備

在混音階段時,建議可如單元0-3中所述,使用監聽喇叭作業。因為監聽喇叭更容易分辨出樂器的音場,以利混音進行,而後再以耳機微調音色細節即可。

如同空間環境一樣,重點是要先了解自己的監聽設備特性。例如:喇叭放置於房間時,察覺64 ~ 120Hz的聲音會突然減少,因此混音時必須避免給予太多低音,以免利用耳機或其他裝

置聆聽時,出現太多低頻。


3.音樂工作軟體

在單元0-3中,我們雖已解說各項常見音樂工作軟體(DAW)的品牌與特色,然而使用重點仍在於「熟悉自己擁有軟體的功能」。每項軟體都有其方便與不方便處,若熟悉後覺得會妨礙

混音效率,再更換也不遲。


4.混音插件

進行混音時,調整頻率、動態、空間感、調變等許多效果時,皆須使用混音插件(Plugin)。雖然市面上有眾多品牌可以選擇,但音樂工作軟體都會內建混音插件,甚至不需要再另外添

購。因此請先「熟悉軟體內建的混音插件」,才容易分辨不同品牌混音插件的特色,進而找到適合自己使用的設備。

 142.png


5.實體機材與控制器

在早期尚未使用音樂工作軟體、插件混音時,混音尚須透過實體混音控制器(Console)與實體機材(Outboard)進行。實體器材可賦予聲音特色與操作時的手感,但價格通常不斐;

而數位軟體上看到的旋鈕、效果器介面等,皆源自於硬體操作,初學混音階段可以先把軟體摸熟,並找機會聆聽真正的硬體聲音,讓自己更加了解聲音的本質。另外,市面上有販售與

音樂工作軟體連動的控制器(Controller),只要透過連接(Mapping),就能模仿硬體操作混音,以增進工作效率。

 143.png

上兩張圖片為實體機材Outboard;下兩張圖片則為MIDI Controller,左下為Behringer X-touch、右下則為PreSonus FaderPort。即便沒有這些器材,仍然能夠完成混音。因此建議在

熟悉混音後,再考慮是否有購入實體器材與控制器的需求。

如何分類你的音軌檔案?


1.配器分類群組

混音初步最重要的是「歸納」,通常一個待混音的歌曲分軌檔,少則數十道、多則上百道音軌,若分別調整音量會很容易無所適從,因此可先將這些配器歸納分類成各大群組

(Stem),常見的分類群組如下:

(1)節奏組

包含鼓組、打擊樂器、以及貝斯等節奏類樂器。

(2)伴奏和弦組

負責和弦音與襯底的配器,如鋼琴、弦樂、吉他、合音(Choir)等。

(3)旋律樂器組

伴奏具有變化、較具旋律性的主奏樂器,如主奏吉他、獨奏樂器等。

(4)人聲╱和聲組

如人聲的主旋律與和聲,若人聲合音(Choir)偏向和弦音與襯底功能的話,則應分至伴奏和弦組。

 144.png


2.如何歸類配器?

如何將配器歸入四類群組,則可參考下圖安排。當完成分類後,可再透過音樂工作軟體中的群組匯流排(Bus Group),由於匯流排僅為聲音通道,無法調整音量大小,因此仍須將匯

流排送到四項群組的輔助音軌(Aux Channel),才可分組調整音量或效果。

首先請調整各群組內的單軌樂器彼此音量的平衡,找到自己覺得恰當的音量比例後,再調整各群組間的音量比例,這個方法可以讓你比較有邏輯的處理眾多軌道的聲音平衡。

 145.png


3.如何檢驗調整混音結果?

雖然聲音的平衡是依照混音師個人美感進行調整,但若想確保調整得宜的話,可先將監聽的音量調小,再進行檢查。只要確認整體音樂聆聽起來,比例平衡得宜即可。

在流行歌曲中,有幾個樂器通常會擺在中間:主唱、大鼓、小鼓、Bass會將聲相置中。混音時通常會把「中軸線」建立好,一開始可以先小聲地混音,因為在音量較大的時候,人的耳

朵容易被音量的刺激感「欺騙」,進而做出不準確的判斷。

接著還要試著在不同的環境下聆聽,如果都判斷適合的話,才會進行下一步的混音製作。

 14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