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好用的混音SOP

混音需要做的工作很龐雜,不僅得隨時回頭檢查之前調整好的部分,是否與新添加的樂器有衝突;又可能讓人在聽覺疲勞的情況下誤判,所以整個混音的過程其實是非常需要邏輯性的

工作。如果你在混音階段時能留意以下幾個原則,將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


1.建立自己的混音樣板

一般進行混音時,最後總會添加許多混音插件,並由許多的匯流排(Bus)銜接到不同的輔助音軌(Aux)中,在後期調整時較易耗費過多時間,梳理不同音軌與效果的串接。

因此為了節省時間,可先做出一套通用於多種歌曲的混音樣板(Template),預先將音軌及效果分類整理,並且做好群組(Stem)分類。

在混音樣板中,常見可預先安排的部分如下(對應下圖編號):

 147.png

(1)清楚標示各配器的名稱、顏色。

(2)各配器須使用的混音插件。

(3)為音軌設定匯流排(Bus),將訊號送到(Ouput)要調整的輔助音軌(Aux)。

(4)設定歌曲統一使用的效果如殘響,透過多道匯流排送出各效果(Send),且可設定送多少聲音訊號量到每道匯流排。

(5)為各配器群組(Stem)的輔助音軌(Aux),若想調整一整個群組的音量,只要調整Aux即可。

網路上也有許多混音樣板可下載使用,各位也可從中參考:如www.soundshockaudio.com/free-daw-templates


2.設定工作時的音量

另一項混音前置的重要工作為「混音時究竟該聽多大聲」。由於音量愈大,聽眾愈容易被吸引,因此同樣的音軌即便僅調整音量大小,人們仍會偏好音量較大的版本。但工作時的音量

太大,將難以判斷聲音動態與樂器間的平衡(Balance),而且混音師的耳朵也會難以承受長時間大音量的轟炸而聽覺疲勞,使得混音結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設定工作音量上,可進行以

下幾項調整:

(1)從最小音量慢慢轉大,轉到鼓組、人聲聽得清楚即可停止。

(2)將混音時聽到的配器音量調整成與參考歌曲(Reference)一樣大聲。

(3)調到適合的音量後盡量不要改變,甚至固定混音時聆聽的刻度,以便混音可用相近的音量基準進行。

 148.png


3.決定哪些聲音為重要角色

完成以上前置工作後,請先從頭播放聆聽素材,並在聆聽過程中思考以下三點,它們將能幫助你在混音前先理出脈絡,並且在初步調整時,先將聲音的比例按照角色重要與否進行調

整,以達到最理想的Balance。

(1)何種聲音為主角?

(2)哪一項配器須花費較多時間處理?

(3)不一定要花很多時間在輔助角色。


4.快速完成初步混音

第一遍聽完未混音的檔案後,對於歌曲已有初步印象、並大致了解歌曲中各項配器的角色,此時須馬上對歌曲做最初步的混音(Rough Mix)。

此階段不需要花費太久時間,即便調整音量比例亦為初步混音,但一定要「聽完後馬上進行」,因為此時對歌曲的感受最直覺,也可能會做出不錯的混音結果,可以試著在30分鐘以內

完成初步調整。


5.建立混音的群組順序

做完初步混音後,便要進行細部處理,可以比照前一篇單元的說明,將配器分為四項群組處理。以群組為例,常見的處理順序如下:

(1)節奏組、低頻聲部:如鼓組、貝斯等。

(2)主要伴奏聲部:如鋼琴、吉他等和弦、主奏伴奏樂器等。

(3)次要伴奏聲部:如音效、點綴性的伴奏樂器等。

(4)人聲:如和聲、主旋律等。

不一定要按照SOP的順序進行,但仍建議先將歌曲的「基底」如節奏組、主要伴奏組優先完成,再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混音順序即可。

 14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