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G.E.M.鄧紫棋的「光年之外」我們都不陌生吧!

每次和朋友在KTV聚會,會發現大家愛點的歌前幾名排行榜一定有它,在Youtube播放量也超過了2億!


是不是很羨慕鄧紫棋能做出這樣的流行金曲呢?

其實,裡頭也有你可以應用的作曲方法!

就讓我們來分析「光年之外」成為金曲的秘訣吧!




1. 首先分析每一段落的音域

大家在寫歌的時候多少都會有一個錯誤的認知:覺得一段的音域一定要比另一段高,

或是音域的跨度一定要大,歌才會特別好聽,其實不盡然,

鄧紫棋就成功用了「節制音域」寫出了大家都喜愛的歌曲。


接下來檢視她每個段落的作曲音域,

光年之外的歌曲架構和一般常見華語流行歌曲不太一樣,

通常華語歌曲為1個主歌和1個副歌重複排列的架構,頂多加入bridge橋段,

而這首歌則有A、B、C、副歌和1個bridge,是非常複雜但完整的歌曲。


以下是秒數對應歌曲段落(可以對應上方影片)




鋼琴音域圖(光年之外是E大調)




把每一段音域列出後,我們發現:


 a. 在整首歌的音域跨度其實只有11度
 b. B段只比A段整體升高1度,C段又比B段整體升高2度,副歌的部分音域只比B段多1度
 c. bridge的部分為了營造不一樣的氛圍,音域比A段下去了2度


做了這樣的分析後,有沒有發現其實每一段的音域真的沒有差很多,就能做出很好聽的歌曲呢?

其實音域跨度不要太大,一般聽眾也會比較容易跟唱,讓歌曲有變成流行爆款的可能。
大家也試試看用「節制音域」寫歌吧!


2. 作曲小技巧


(1) 動機motif


(簡譜來源:http://www.qupu123.com)


動機motif」是作曲的最小單位,它可以是你走在路上隨意哼唱的幾個音

好的動機可以組成一個樂句,樂句可以再發展成一首歌,針對上圖的樂句,我們可以發現:


 a.以光年之外A段後半為例,紅色框內4個音就是動機
 b.動機繼續發展變化,就是橘色框內的,這2句的樂句組成前半是一樣的,只有後半有變化


這就是寫歌的其中一種技巧,稱為「同頭換尾」。

每一個「動機」的變化,能夠延伸出完整的一首歌喔,

快試著幫你喜歡的歌曲做「動機」分析,就會發現寫歌其實很簡單~!


有關「動機motif」更詳細的解釋:




(2) 做出對比


A段



B段

(簡譜來源:http://www.qupu123.com)


讓我們來觀察光年之外A、B段的音符密度吧!
我們發現:


 a. A段音符比較鬆散,第一小節只有7個音
 b. B段音符密度就比較,第一小節變成了12個音


這就是「對比」的運用,有了「對比」就讓2段做出了區隔,也讓聽眾產生新鮮感,不會讓聽眾覺得聽了很久都差不多。

就像看電影不同情節安排會帶來不一樣的感覺,在寫歌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音符密度的安排」就是讓歌「做出對比」的一種技巧喔!


更多「對比」的作曲應用技巧:




大家是不是也更了解「節制音域」、「動機」和「對比」的寫歌技巧呢?
相信你也能成為和鄧紫棋一樣的金曲製造機!



撰寫:劉紀希

編輯:陳從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