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聲」雖然不是歌曲的主角,但不論在錄音歌曲、演唱會中都是很重要的關鍵

好的和聲能夠豐富主旋律的色彩、讓歌曲更飽滿,並且精心設計的旋律陪襯,也能讓歌聲更有層次

因此若要讓歌手主旋律更厚實且不被編曲掩蓋的話,可以透過人聲和聲(Chorus)的方式,撐起歌手的歌聲厚度

在編排和聲時,須了解和聲可達成以下功能:


(1)襯托主旋律(主音)

人聲和聲最主要目的為襯托主旋律,因此可以透過和弦組成音,針對三度音、五度音搭上和聲,或是在主旋律的調性和上一顆長音。

甚至在主旋律後,部分重複相同的旋律,讓主旋律更有厚度與層次


(2)模擬伴奏配器編曲邏輯

和聲也是伴奏的一種方式,在設計上可以用「伴奏配器的編曲邏輯」,為和聲增添更多玩法與變化。

例如:疊上三道不同音高的人聲和聲,使其變成和弦配器。

或透過嘴形、發聲方式、阿卡貝拉(Acappella)模擬節奏,為主旋律搭配不同可能性。

至於常見的和聲編寫方法可作參考以下三種方式:


1.和弦組成音編寫

若旋律音程差異大、不易使用三度音和音,則可模擬伴奏樂器在同一小節中,使用該和弦作為和聲。

例如:使用Am和弦的小節中,不論旋律如何進行,皆使用A/C/E作為和聲

但這樣的和聲通常會太過單調,因此還可做切分音、休止、重音等節奏型態,強化歌曲的節奏。


2.三度音編寫

三和弦的組成音間隔皆為三度,因此在人聲和聲中較常使用差距三度的編寫方式。

例如:主旋律是「Re Mi Fa」,和聲可以是比主旋律低三度音程的「Si Do Re」,或是高於主旋律三度

音程的「Fa Sol La」,可參考下圖的主旋律與和聲的編寫。

 

但上圖中圈選處,主旋律Do的和聲並非為低三度的La,而是Sol,使用La聽起來會不太和諧,這是因為La不在主旋律Do的三度和聲位置。

Do的三度和聲為Do-Mi-Sol、間距皆差距三度,若要往Do底下搭和聲,就必須退到低八度的組成音Sol才會在三和弦的位置上

即為Do往下四度的Sol,而非La,藉此亦可推導出「三度音和聲若有不和諧處,就使用四度搭配看看」的結論。


3.狀聲詞發想編寫

前面提到和聲可以模擬樂器,甚至也能表現出樂器不同的演奏手法與音色。

和聲當然也能透過發聲、演唱方式的不同,做出更豐富的變化,

如透過壯聲詞「Ooh、Ah、Oh、Doo、Bah、Bua、La、Na」等方式表現。

而且每種狀聲詞都有常用地方,例如:主歌常用Ooh、副歌常用Ah、強調低音部分常用Doo、模擬小號則可用Bua等。


舉個例子

例如以下由Penny 潘琪妮 老師編寫的和聲作品 《壞女孩 Bad Girl》中,

副歌(1:11及2:30處)透過比主旋律還高的三度音和聲,讓副歌比其主歌再增加厚度與層次,

並且在第二次間奏(3:08處)以狀聲詞(Duo)的旋律串連,比起第一次間奏有更多變化,

而在即將結尾的副歌段落(3:53處)和聲旋律依據和弦的變化(Am),使用該組成音編寫。


(3)透過和聲製造歌曲記憶點(Hook)

而和聲除了豐富歌曲層次之外,也可以透過以下兩個常見做法為聽眾帶來驚喜與熟悉感,成為歌曲內的記憶點:

1.例如:Mark Ronson(馬克.朗森) feat. Bruno Mars(火星人布魯諾)的《Uptown Funk》,

在一開始使用低沉「Duo」的人聲,模擬貝斯的低音與節奏感,並簡單使用三個音「Re、Sol、Fa」,讓聽眾記住這段樂句。

即便後續段落配器再豐富,人聲和聲「Re、Sol、Fa」的樂句仍完全不變,並支撐這首歌曲的基底繼續進行,是屬於人聲旋律中很經典的樂句與Hook。



2.如果本身即為純阿卡貝拉的歌曲,和聲都會是編曲的重要環節。例如:陶喆翻唱的《望春風》(0:55處起)

除了可聽到主旋律以外,透過高音的「Ba la」、襯底「Ah、Woo」、低音的「Duo」,以及彈指分別作出伴奏樂器、和弦、貝斯、節奏等音色,為聽眾帶來驚喜感。


和聲本身是編曲的一部分,從豐富樂器的編曲中找出可為歌曲加分的旋律線條,又需要幫助到歌手補足演唱的細節,

如歌手音色單薄則適當增加厚度,如果歌手節奏太薄弱,那就幫它補足律動。

樂理雖然是讓樂曲和諧的基礎,但了解和聲在歌曲中可達成的功能後,嘗試幫不同歌曲、自己的作品寫上和聲

透過不斷的練習,你也能夠漸漸的理出自己的和聲編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