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世界音樂站上國際舞台,從台灣出發是最棒的!

世界音樂是什麼?原住民音樂就是世界音樂嗎?台灣的世界音樂又長什麼樣子呢? 從17歲便決定要當一名吉他手的曾仁義老師,現為音樂製作人、編曲家、也是吉他演奏家,擁有超過百首的編曲經驗,包括戴曉君、桑布伊、朱丁順、嚴詠能、美麗心民謠、戴愛玲、流氓阿德......等,在獲得第32屆金曲獎最佳年度專輯獎:桑布伊|《pulu'um 得力量》的專輯中擔任製作人、編曲人。台灣的世界音樂對他而言,可說是生活中充滿人文風情的一段旅程。

(曾仁義,左三,第32屆金曲獎最佳年度專輯獎/圖片源自 噓!星聞 記者李政龍)


從17歲時立志要成為一名吉他手的曾仁義老師,最剛開始是接觸空心吉他,後來在嚴詠能老師的帶領之下,認識了恆春地區的民謠。進而開啟了台灣傳統音樂之路。

老師說明,現在的世界音樂其實是來自各國的傳統音樂,在台灣舉凡原住民音樂、客家音樂都是。雖然將這些歸類為「世界音樂」,但其實就是各國傳統音樂流行化的概念,要有流行文化的成分,因此視覺與聽覺都要得到滿足,才能有更多變化。


透過古調與傳統樂器使用,挑戰編曲的不可能

老師坦言,在歌曲製作時加入傳統樂器其實並非簡單事,像是月琴和鼻笛,在桑布伊《求祢垂憐》、戴曉君《戰歌》這兩首歌都有使用到,由於樂器都是手工製作,容易有音準上的問題,所以一開始會採用以Midi為主。如果音還是不準,再進行調音,這是相較於一般製作不同的地方。


(左為月琴/南北管主題知識網、右為鼻笛/中時新聞網 潘建志)


另一個則是古調使用,恰好跟上述的例子相反,在桑布伊《長歌》中,找來林強擔任編曲人,這首歌沒有所謂的音準、速度,而是只有出現電子聲響與古調演唱,因此在與編曲人溝通及錄製上皆花了許多功夫,經過多次反覆討論,才將整首歌製作出來。



到當地深入理解文化,是最好的靈感來源

老師提到,想要做好傳統音樂,不能只單靠蒐集書面或網路上的資料,而是一定要實地走訪現場,去感受土地的溫度,並深入理解文化背景。像是曾跟著桑布伊一起回到家鄉,參與卑南族的大獵季、小米收穫祭。也曾為了製作專輯,在恆春長待了兩個月......等等。當這些經驗走入生活當中,才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說這段故事,並將當地素材融入到音樂中,透作品傳達出最真實、最具文化意義的樣貌。


去就對了!從現場表演打開感官,真實感受

傳統音樂的現場演出,最能傳達出音樂當中的生命力,也是老師最推薦的學習方法!

「如果你真的喜歡這樣的音樂,你就要去現場,感受『這就是我們國家的音樂』,去就對了!」老師也分享,在台灣如果想參加世界音樂的音樂祭,PASIWALI音樂節、 世界音樂節@台灣、屏東半島歌謠祭、花蓮Pangcah生活節,都是很棒的選擇。

(PASIWALI音樂節/圖片源自 角頭音樂)


(屏東半島歌謠祭/圖片源自 屏東縣政府)


到當地深入理解文化,是最好的靈感來源

將台灣傳統音樂帶到國際舞台,是讓國外最快認識台灣的方法之一,老師有許多在國外的表演經驗,也發覺對外國聽眾而言,「視覺」是決定這場表演是否吸引他們的關鍵原因之一,因此傳統服飾、傳統樂器的使用,甚至是互動的呈現方式就變得十分重要。

而將歌曲改編成室外表演的編制,不同於一般樂團只要帶上吉他、貝斯、鼓等,使用傳統樂器要考慮的更加仔細,像是調整聲音頻率、鼻笛的拾音器選擇、月琴的音準容易跑掉、樂器演奏的可行性,老師笑說:「表演當然都是樂器優先,如果收音上真的沒辦法,才會放program代替。」,有時候在製作歌曲時其實就會先考慮,這首歌的演奏性與編製安排是否適合室外場地表演,有適合的,會再根據表演性質做調整。

對老師而言,這些台灣的世界音樂不只帶他去了國際上大大小小的舞台,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些日常、文化體驗或是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堆積成音樂靈感,製作的每一個階段,都像是提取生活中的精華,加以製作,寫進音樂裡。


採訪/編輯:蔡盈宣

編輯:陳從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