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寫歌的六大步驟-以 IU 歌曲 BBIBBI 為例


聽到橫掃 Billboard 或各大音源榜的作品總能燃起你的「創作鬥魂」?
收到版權公司寄來的收歌訊息卻對「Reference」理解無能?
想寫出好聽(最好是點擊率也高)的歌曲,卻總是卡在一半求救無門?


讓我們從分析 Reference(參考歌曲) 開始,透過 K-POP 暢銷歌手 IU 熱騰騰剛突破1億次點擊的歌曲「BBIBBI」
一起深入研究「從零開始」到「完成創作」的思考過程,一步一步完成寫歌跟編曲!

(正文開始前,讓我們先好好的聽聽 IU 這首「BBIBBI」)

第一步、「分析」參考歌曲:以 IU-BBIBBI 為例

➡ 請先試著把歌曲的重點元素給抓出來

1. 風格:Medium Ballad 中版抒情歌
2. 節拍:Tempo=75(可透過小工具 Tap Tempo 測量)
3. 調性:G key
4. 歌曲重點:節奏組特色強烈;小鼓音色較不搶戲,主要在二、四拍;大鼓有 punch,聲音 QQ 的


第二步、建立「節奏」,找出合適的鼓組音色

➡​ 讓我們從歌曲重點的節奏組著手、逐步建構歌曲雛形
1. 透過聲音素材網站 Splice 找尋合適的音色,再至 DAW 剪貼至想要的節奏位置
(註:Splice 擁有許多音源 Sample,可先於線上試聽,並可下載單個聲音 WAV 檔,網站採吃到飽「月費制」,有長期製作音樂需求可考慮入坑喔,詳情請上 https://splice.com
2. 建議大鼓可以開兩個軌道,分別設定不同力度跟音色讓聲音表情更豐富
3. 需特別留意節奏類的 Reverb 與節拍的關係,避免影響節奏組的強度與 Groove


(Splice-Sample 選擇與試聽示意圖)

第三步、發想「和弦」進行

➡  嘗試及分配歌曲不同段落之和弦進行

1. 較無經驗者可參考原曲之和弦進行,試著彈奏並調整和弦內音或順序
2. 已有經驗者可跟著打底的節奏組,試著彈奏並錄製下各種可能


第四步、「Vocal」旋律發展與佈局

➡  有節奏組跟和弦打底後,便可以拿起麥克風試著唱唱看啦!


1. 歌曲的音域建議寫在八度以內,歌手比較能駕馭
2. 在想旋律時也可以同時思考可以加上哪些音色及樂器
3. 每句旋律的尾端要考量到下一句的發動
4. 隨時來回確認旋律是否有不必要的用音、不夠好的就不要硬留
5. 思考旋律時一定要跟著唱唱看,把呼吸及換氣點一倂考量進去


(再回頭看個MV、聽一下 Reference 冷靜一下)

第五步、「編排」各式樂器

 ➡  可以透過「哼唱」來想像每個樂器要怎麼做

1. 加入貝斯
(1) 可增加副歌律動感與前進感
(2) 運用 Side Chain 做出律動,讓鼓跟貝斯的聲音更貼合,亦可避免低音部頻率打架
(3) 因為有 Side Chain,所以第一拍可以加一個增亮的音色補強,例如亮音色的 Pad
(補充:Trance 風格的歌曲強化 Compressor 壓縮比例雖破壞樂器之間的動態,但會有良好效果)

2. 加入弦樂
(1) 選擇音色的三大重點:好操作、實用、好聽(這不是廢話?)
(2) 選用 Plugin 音源 KONTAKT 中的 LASS Strings 做弦樂四重奏,加上 Albion 的音色做疊合
(3) 弦樂不需 Quantize 得很準,聽起來較有人味、也較自然
(4) 弦樂的重點為「表情」,可利用 modulation 控制力度


(KONTAKT-LA scoring strings 示意圖)

第六步、「後製」將 Demo 精緻化

➡  想讓 Demo 更動人,不懂得一些 Editing 跟混音的技術是不行的!

1. 人聲的後製技巧
(1) Editing:將 Vocal 的位置調整至正確的節拍格數,讓 Vocal 的節奏準確
(2) 音準校正:相較於 Auto-Tune EVO ,建議用 Revoice Pro 調整 Vocal 的音高聲音比較不會變形
(3) Compressor:讓動態維持平均聲音會更加緊實(較小的聲音能夠被聽見,過大的聲音會被減弱)
(4) EQ:把不要的頻率去掉(例如 Low cut 掉 Room 的環境音、冷氣的聲音等)
(5) Delay:主要是為了做出延伸感、空間效果的聲音,需特別留意時間延遲的設定是否能與拍子結合,Feedback(延遲次數)會不會過多
(6) Reverb :做出空間效果,亦利於減少唇齒音
(7) 如用動圈式麥克風(例如 SM58 )錄製 Vocal 聲音會比較悶,透過 Compressor 多壓一些可讓聲音鋭利
(8) 用 Vocal Doubler 做出 Vocal 有立體聲的寬闊感

2. Rough Mix
(1) 透過 Side Chain 讓大鼓跟貝斯聲音更緊密
(2) 思考整體歌曲的畫面感,首先抓出各聲部的聲音平衡再進行微調


編輯:卓怡岑、曾于庭